网站首页 > 美容美体> 文章内容

【今日关注】卫监部门执法非美老“套

※发布时间:2018-2-7 1:09:2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近年来,医疗美容发展迅猛,圆了不少人的爱美之梦,可观的利润也催生了一批铤而走险的非疗美容机构和个人,他们不顾消费者人身安危,违反国家法律法规非法开展注射美容等微整形项目,甚至很多消费者在他们手中由“美容”变成了“毁容”。

  记者通过走访部分小区发现,很多私人的美容美体馆只是在窗户上打了个招牌,有些甚至没有招牌,只是靠熟人推荐过去,并不醒目。

  通过检索团购网站,记者找到了一家名叫“私爱”的美容养生会所,位于包公大道上的某小区内。记者按照地址找过去,发现从楼层外面看不见任何招牌和广告,上了楼之后才看到其门上贴了诸如面护、文绣、身体保养之类的广告。

  “我在美团上看你们这边可以做文眉是吗?”“是的,我们这边文绣、面护、艾灸、微雕都做的。”两名年轻女子热情招待了记者。

  “你们这边还做微整?我想丰额、打瘦脸针可以吗?”“当然可以,有很多顾客在我们家做的鼻子、下巴、丰太阳穴,有些就是我们小区的,效果都不错。”

  然而记者观察到,两间卧室内各摆了一张床,床边有艾灸等设备,但没有看到任何消毒设施和“微整”手术所用的药品和设备,屋内也没有看到相关医疗美容的许可证。

  “我没看到你这里有相关的设备和药品啊,怎么操作呢?”记者表示疑惑。“这个你放心,我们有专家过来给你做,不过需要提前预约,因为专家还要去其他的店面做。”上述美容会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当记者询问“专家”是否有相关的医师资格证时,对方犹豫了一下说:“嗯,她是专业的,是从韩国回来的,经过严格培训的。”

  小区里的美容会所并不止这一家。在某个中高档小区内,记者观察到至少有5、6家美容美体、养生会所位于居民楼内,其中有些直接表示可以做“微整”。记者添加了相关人员的微信,发现其朋友圈满是宣传类的小视频和图片,甚至还有现场“打针”、做双眼皮的直播。

  写字楼没能幸免。在某栋写字楼的一家美容工作室里,有女性顾客正在“打吊瓶”,店员告诉记者,该顾客其实是在打“美白针”。记者了解到,美白针也是“微整形”的一种,但需要持续打才能保持美白的效果。

  当记者表示想打瘦脸针时,店员给记者看了一款名叫“保妥适”的全英文药品,“这是纯进口的,我们有专家给你亲自注射。”对方表示,这些注射用药有进口的、有国产的,价格几百到几千的都有,至于需要打多少针,则根据个人的脸型和吸收程度。“你放心,用的药都是和医院里一样的,但是医院的价格虚高,很多医生都在外面的美容会所做了。”对方说道。

  然而曾经做过美容行业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些药有的是通过代购,有的则是通过网络渠道购买的,质量和安全难有保障。而且这些美容机构不具备实施医疗美容的条件,一旦微整手术出了问题,消费者的人身安全也得不到。

  “你们这里进行微整形有没有相关的资质保障啊?”“我们都是有营业执照,是正规的,是跟专业医生合作的。“对方含糊表示。

  但事实上,医疗美容必须在取得资质的医疗机构开展。此次公布的《安徽省严厉打击非疗美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显示,和“无医师资质的个人开展医疗美容服务的行为”一样,“医师到非医疗机构开展医疗美容服务的行为”也要被查处。这意味着即使真像客服所说,真的邀请医生在店里进行美容操作,也是违规的。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从事美容整形的医疗美容机构必须要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发的有效《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然而,卫生执法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被查处的非法美容场所往往没有办理正规手续,在无证经营或证照不全的情况下即对外营业,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从事接待、服务的人员也良莠不齐,缺乏基本的医疗知识,医疗卫生意识淡薄。

  为节约成本,非疗美容场所大多未设置符合条件的手术室,消费者接受手术的场所一般空间狭小,空气、均未经过有效消毒,也未配备必需的消毒设施和抢救药品。即使有药品、器械,也是来不明、质量没有。术前不进行必要的医学检查,也不配备必要的抢救设施,一旦出现往往是致命的。

  依据相关,所有进口产品都要有中文标识,而在一些非疗美容场所内查获的所谓“进口药品”包装上,大多没有任何中文标识,更没有进口批准文号和检验合格证明,有的甚至连标签都没有,却被当作“进口药”直接注射到人体内,极有可能造成严重感染、毁容、、致癌等后果。

  非疗美容场所常利用对外宣传手段,将自己的单位冠以“某某微整形美容权威机构”、“X私人定制”的名称,打着“国际美容大师”主刀等,通过单线预约的方式把求美者约到隐蔽的高档写字楼或小区,消费者上当。

  与生活美容不同,医疗美容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而在很多“微整形”领域,生活美容常常“打擦边球”,开展医疗美容的项目,如割双眼皮、开眼角、注射“水光针”、“玻尿酸”、“瘦脸针”、激光或强脉冲光除皱、激光去文身或文眉、激光脱毛等项目,其实这些都属于医疗美容范畴,生活美容场所不得开展此类美容活动。

  执法人员提醒各位爱美人士,医疗美容需要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美容机构才可实施,而且医生必须具有《医师执业证书》和医疗美容主诊医师资质。消费者进行医疗美容类的消费时,一定要核实相关机构和医生的证件。

  此外,即使是普通美容,消费者也要认清美容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资质,验证美容商品的合格证件,保存凭证,写清接受服务项目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