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情感社区> 文章内容

洪烛:林黛玉临终遗言透露最真实死因?组图

※发布时间:2016-1-2 19:19:5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让我们从林黛玉进贾府的第一天,直接跳到最后一天吧。摁快进键,找到第九十七回,标题是《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瞧,别人的大喜成了她的大悲。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黛玉的临终遗言有两句,是先后分开说的。

  前一句是对丫环紫鹃说的:“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病倒在潇湘馆里的林黛玉想家了,想回老家扬州了,可惜再没有力气了,想回也回不去了。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尸骨与香魂运回自己出生的地方,也算叶落归根吧。她并没把大观园当成真正的家。她在上至死都是半个孤儿、半个流浪儿。短暂的一生是在诚惶诚恐的不安全感中度过。

  黛玉的后一句遗言不完整,是对不在身边的宝玉说的,是直声叫出来的:“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地冷了。“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我年少时读到这一段哭过。

  我不忍心看她临死前还对宝玉带有误会,以及由误会而引起的怨言。我不忍心看命运阴差阳错而造成的。于是更希望她想说的是“傻”字:“宝玉、宝玉,你好傻!”她对宝玉没有。更没有怨恨,只有一声同病相怜的轻叹。否则她就没必要把宝玉的名字重复两遍。她以一声叹息向想像中的宝玉告别。

  待他得知黛玉与宝钗已被“调包”,自然病得更重了,他病中还哭着喊着要去瞧瞧病着的林黛玉:“我要死了!我有一句心里的话,只求你回明老太太,横竖林妹妹也是要死了,我如今也不能保。两处两个病人都是要死的,死了越发难张罗,不如腾一间空房子,趁早将我同林妹妹两个抬在那里。活着也好一处医治伏侍,死了也好一处停放……”

  贾宝玉与林黛玉,都是病人,都是心里有病的人,都是有心病的人,同病相怜,同气相求,所以他们能走到一起去,想到一起去。这也是贾宝玉对林黛玉情有独钟,对薛宝钗却爱不起来的原因。薛宝钗太健康了,太茁壮了,太了,太了,与性情中人贾宝玉缺乏可以碰撞出火花的共同点。我怀疑薛宝钗连相思病都不会生的。她太像不会生病的了。永远光彩照人。

  而林黛玉,经常生活在阴影里。她的内心有阴影的。那就是忽明忽暗、忽隐忽现的忧郁。阴影是她内心的病灶。她总是有那么多难分难解的心事。她时常被不确定的因素,不安全的感觉所,所。就像一枚被沙粒侵入的贝壳,总要忍住痛,忍住恐惧,不断地分泌泪水与血肉去努力包裹伤口。

  蚌病成珠,河蚌生了病才可能孕育珍珠的。林黛玉用伤口哺育出的是一颗夜明珠吧?难怪《红楼梦》里传说黛玉是绛珠草所化:“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我读《红楼梦》,第一遍时,觉得黛玉是生病死的。第二遍时,看出黛玉是失恋而死。读第三遍,知道前两次的印象都没错,又都不够全面。黛玉既是生病死的,又是失恋死的。失恋使她大病一场,使她病情不断加重,犹如雪上加霜,最终无愈。

  黛玉病卧的潇湘馆门可罗雀,大观园的另一头,却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宝玉明媒正娶宝钗的仪式正在举行,证明黛玉想嫁宝玉的念头终究落空,彻底是一个破灭的单相思。昨天的甜蜜变成今日的苦酒,反差太大,她实在是喝不下去。她的嘴里是苦的,心里是苦的,泪水、汗水都是苦的。她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爱情,自己的命,是苦的。,她活不下去了。

  那段时间,贾宝玉丢失了命根子般的宝玉,疯疯癫癫。黛玉也丢失了自己的宝玉:贾宝玉正是她的命根子啊。她体会到无枝可栖的凄凉与彷徨。相思病来如山倒,她的身心,从里到外都垮掉了。失去了宝玉,大观园也就没什么可留恋的。想回老家,身体又不允许。老家回不去了,眼前的现实又这么让人难以面对,黛玉只能以一死了之,来逃避锥心的疼痛与尴尬。

  黛玉原本好好的,早饭后正散步呢,为自己解解闷,偏偏走到沁芳桥那边山石背后,以前曾同宝玉葬花之处,撞上那个叫傻大姐的丫头,傻大姐无意间泄露,道出了贾府让宝二爷娶宝姑娘的计划:“我们老太太和太太、二奶奶商量了,因为我们老爷要起身,说就赶着往姨太太商量,把宝姑娘娶过来罢。头一,给宝二爷冲什么喜,第二——赶着办了,还要给林姑娘说婆婆家呢!”

  黛玉心里顿时“油儿、酱儿、糖儿、醋儿倒在一处地般,甜苦酸咸,竟说不上什么味儿来了”。这个把她给震晕了。那身子竟有千百斤重的,两只脚却像踩着棉花一般,早已软了,只得一步一步慢慢地走。走了半天,还没到沁芳桥畔,原来脚下软了,走的慢,且又迷迷痴痴,信着脚从那边绕过来,更添了两箭地的……

  在自己口都迷了,你说邪乎不邪乎?

  当她让紫鹃陪自己去问问宝玉,已不太正常了,瞅着宝玉只管傻笑,只管点头儿,旁人知道“黛玉此时心中已不减于宝玉”。紫鹃催黛玉回家,黛玉回身笑着出来了,又一傻笑着往潇湘馆走,离门口不远,身子往前一栽,“哇”的一声,一口血直吐出来。“原来黛玉因今日听得宝玉、宝钗的事情,这本是他数年的心病,一时急怒,所以了本性”。

  直到焚稿断痴情时,黛玉还在不断地咳嗽,。传说中的杜鹃鸟鸣叫时是啼血的。黛玉也在啼血,一边把从前题在帕子上的情诗烧成了灰。她自己,也五内俱焚、身心俱焚吧?爱情的,把这个外冷内热的苦命姑娘心中的海市蜃楼,烧得只剩下灰烬。

  可以说是因为失恋伤心而死,也可以说泪水流尽而死。李纨她时,她已不能言,“只眼皮嘴唇微有动意,口内尚有出入之息,却要一句话一点泪也没有了。”后来直到死,除了挣扎着说几小段遗言,除了哮喘、出冷汗、翻白眼,却再没流过一滴眼的。该流的泪全流完了。她的心已枯死了。

  当然,还可以说林黛玉是气死的。活活气死的。她挣扎着伸出手来地撕那题有诗稿的旧帕子时,紫鹃早已知她是恨宝玉,却也不敢点破,只说:“姑娘何苦自己又生气!”黛玉临终前直声喊叫“宝玉、宝玉,你好……”也是带着怨恨的。她恨宝玉好狠心。觉得宝玉最终还是骗了自己,抛弃了自己。她是含恨而死。

  7.

  花呀,别开了

  看到你我就觉得烦

  你开得再灿烂,最后不是还要落嘛

  你开得再灿烂

  也没办法让我高兴起来啊

  放到别人身上,都是好事

  落到自己身上,怎么就高兴不起来呢?

  是花出了问题,还是我出了问题?

  今天花谢了,人也散了

  那些赏花的人全散了,那些赞花的人全散了

  只剩下你。只剩下你一个人

  一边哭着,一边葬花

  这才是真正的赞美呢,不仅赞美

  开着的花,更要赞美谢了的花

  你要给那些谢了的花找一个好地方

  你用眼泪,为落花

  开了一年又一年的花

  却没结一颗果实啊

  是忘了结果,还是怕果实是苦的

  而长大?秋风扫落叶

  动作很的,哪像你那样温文尔雅?

  在无花的世界,葬花人该失业了?

  不,可做的事情多着呢

  葬完了鲜花葬雪花

  23.

  我十二岁时第一次读《红楼梦》

  认识了林黛玉

  当然,她不认识我

  她只比我大一点

  也就十五岁左右吧

  似乎比邻家女孩离我更近

  大观园就在我家隔壁

  我从没有怀疑过这一点

  林黛玉是爱哭的

  爱哭的女孩尤其让软

  24.

  你的泪水快要流成河了

  河上快要能划船了

  河面漂满落花,明明是半上掉进水里的

  可看上去,像是跟泪水一起

  从你眼睛里流出来的

  只有你自己知道:眼泪正是

  为这些落花而流的。你无法忍住哭

  忍得住的,那能叫哭吗?

  为了托举起更多的落花

  泪水想流多久就流多久吧

  28.

  写在纸上的诗,迟早要揉成一团

  写在手帕上的诗,迟早要付之一炬

  写在空气中的诗,混淆于花香

  写在脑海里的诗更不可靠

  一来已被潮水抹去

  没完没了的是写在你脸上的诗

  不多不少,只有两行

  没见过你哭的人

  永远不敢说读懂了你

  你可以模仿花朵

  悬念于高枝,迟缓地爱或者被爱

  你不可能了解花朵的心情

  当你过的时候

  它在想些什么

  意味着进取

  凋谢被解释为逃避

  纷繁的花事之后

  把完整的自己折叠、收藏

  而在遗留的香气中存在

  香气弥漫,使一朵花的大小微不足道

  你一转身就进入它所影响的范围

  本质的花,躲在颜色与形状后面

  躲在留给你的印象后面

  甚至,躲在一朵花的后面

  窃窃私语,观察周围的反应

  你不可能了解它真实的心情

  如果未曾爱过的话

  同样,花朵也无法

  控制你攀摘的手势

  49.

  第一朵花绽开的时日

  你用手平淡地把它摘去;第二朵花绽开

  你又用另一只手把它摘去

  那么第三朵、第四朵呢

  设若还有第五朵,如此继续的话

  你的动作将不再轻松,春你繁忙起来

  你了这一片,还有那一片

  更多的那一片,山环水绕地围困了你

  前后左右……红黄蓝绿

  你再不敢轻易触及它了

  触及了它你会流泪

  这么说春天不可地发展成花园

  你置身其中,成为相反意义上的园丁

  所有被你克制过的心愿

  反倒以加倍的渴望和力量构成事实

  没有谁能为你的心事解围

  包括你自己

  花呀,你究竟要把家安在哪儿呢?

  花园永远像驿站、像露天广场

  甚至花本身,都像是自己的外套

  当繁华落尽、衣裳褴褛

  花那小小的灵魂躲藏到哪里?

  那看不见、摸不着的灵魂

  是一朵用香气做成的花

  是另一朵花。是花的来生

  54.

  鲜花献给你,那么绿叶该留给谁

  我以最圣洁的火焰你了

  把灰烬留在自己周围

  明月之灯,给你提供一条归

  你且走且歌

  一一清点早熟的水稻、迟开的桂花

  记忆属于你了,那么遗忘

  该留给谁

  诗稿,有可能造成

  一场上的火灾

  最后的夜晚

  你的名字像流星一样划过

  我把疼痛的花朵都献给你了

  然后在废墟之上重建一座花园

  55.

  葬花的人伸出她的手

  动作轻柔,仿佛害怕碰碎瓷器

  蜜蜂业已四散飞去

  与其倒影映照在两边

  葬花的人捞起水中的月亮

  爱人的脸,被岁月模糊

  我含蓄地摸索你潜在的轮廓

  春天在哪里?花瓣生满了锈的春天

  与我一指之遥

  葬花的人礼貌地抽回她的手

  掌心沾满花粉

  葬花的人捧起自己水中的脸

  用尽了一生的力气

  与黛玉的前世缘份

  ---评洪烛长诗《黛玉葬花》

  虎尘

  都知道“林黛玉”在中国文学艺术典型形象长廓中的地位,却无一人用现代长诗的形式解读它,这无疑是那些自诩为才高八斗而无心无力无才所谓“文人”和“诗人”的羞耻。诗人洪烛倾其30余年为黛玉积累的柔情,倾泻于诗中。我可以这么负责仼地说,这诗是诗人所有作品中最给力最用心最动情最感人的作品,也是其所有作品中艺术感染最富冲击的作品,更是冠盖于所有同类题材的最美最佳的作品。诗人在诗中摒弃了一般人的那些晦涩技巧,用清新流畅的音乐符号“咏叹调”,反复歌咏黛玉。“花”是这首诗的主体音符,诗人反复诉说,感受,追忆花去花回,花回又去,去了又回。

  在循环的咏叹中,我仿佛看到黛玉手持玫瑰花儿从葬花中走出来,从诗人洪烛缠绵的痛苦中走出。当诗人从想象的眼泪中出来欲接受这朵花的时候,黛玉却不见了。诗人在痛苦的迷茫中,四处寻找四处诉说他与黛玉的前世缘份。在反复的咏叹中,我看到诗人洪烛憔悴的面容带着孱弱的身影从《红楼梦》中走出,神情似喜似悲似禅似佛。

  我为当代诗坛有这首柔情如水的长诗《黛玉葬花》而感到庆幸和欣慰,也愿诗人洪烛再创“新高”。

  该有人给黛玉立传了。黛玉葬花的形象被当作历史悬挂在中国文学的门楼上,沿着中国文学的径行走的人们可谓多矣,哪个真正停下脚步正眼仰望过她?哪个真正用心去聆听她的呼吸?在她柔弱忧怨的一生中,谁真正为她抹过眼泪?谁真正在梦中与她同眠共枕?是宝玉吗?是王熙凤吗?是薛宝钗吗?是刘姥佬,还是焦大?都不是。是被物质化了的但又是化了的当代著名诗人洪烛。

  他用自已独特的当代人的心理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黛玉形象。那个多愁善感,抑郁猜疑,自矜自重,小心,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黛玉似乎不见了。她在哪?她要到哪里去?诗人洪烛将带你遨游于黛玉内秘的世界。

  2003年,市规划建设委员会筹建市规划展览馆,我受聘为文案顾问,使自己多年来研究历史文化所做的知识积累得到发挥,同时又更全面地接触到有关的图文资料。位于前门东大街(老火车站东侧)的市规划展览馆,于2004年9月24日正式对外。展馆共分4层,分别以展板、灯箱、模型、图片、雕塑、立体电影等形式介绍、展示了悠久的历史和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的伟大成就。

  我荣幸地参予进这项工程,其原因又很偶然。市规划建设委员会的相关工作人员在新华书店见到我的《游牧》、《的梦影星尘》、《的前世》等专著,很喜欢我的研究角度和抒情风格,想方设法通过出版社联系上我。一拍即合。那一年里,我不得不暂时中断诗歌创作,参加了一系列专题会议和项目研讨,撰写并不断修改着策划方案和各种文稿,周末经常带着几位助手加班,一直忙碌到第二年春天。虽然辛苦,但也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武功”大增。我在此基础上酝酿,尝试用文化散文的笔法来重新审视、勾勒的轮廓及细节,便于当代读者了解的古迹与往事。

  后来,我还连续几年为《规划建设》担任专栏作家,开设个人专栏发表了一系列新作。每一期都有编辑的推荐语,譬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作者的眼中也有一千个。不同的是角度各异,互有倚重,相同的是老的沧桑厚重辉煌。规划、建筑界人士从专业视角对的精读细研,我们早已不再陌生,但作家眼中的又是怎样一番景象,我们似乎并未熟稔。为此,我刊特刊登洪烛的系列篇章,以便让我们跟随作家洪烛一道走近的前世,寻找这座城市古老的灵魂。”

  旅游一直是世界热点,为展示人文,我还与李阳泉合写了畅销书《AtoZ》,一部文化词典,在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出版后,被新加坡出版公司购买英文版权,翻译成英文于2006年出版,全球发行。我的《的金粉遗事》由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推出后,知本家出版公司购买了该书繁体竖排版权,2005年易名为《千年一梦紫禁城》在海外出版发行。

  【内容提要】洪烛《名城记忆》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选取中国的十座名城和十座小城,层层铺开,娓娓道来。《名城记忆》旨在为中国的名城画像,为读者铭刻那些值得人回味与存留的诸多名城记忆,继承城市的内在,为城市的发展美好的方向。作品并不单纯地沉湎于怀念过去的辉煌,而是呈现出这些城市各种交错的画面,来体现在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积累中所蕴藏的一种刻骨铭心的文化力量。在旧与新、过去与现在的对比碰撞中,引领读者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其深沉的笔调不仅浸染着这些古老名城历史的沧桑和沉重,而且渗透着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追求。

  洪烛著《仓央嘉措心史》已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东方出版社推荐语:《仓央嘉措心史》作者从仓央嘉措角度出发,写仓央嘉措作为一个和作为一个普通人对爱情的与向往之间的矛盾。文字优美,感情表达深入。此书深受藏区文化爱好者、旅游爱好者、对仓央嘉措感兴趣的读者喜爱。

  @京东:京东价

  

  洪烛《中国美食:舌尖上的地图》中国地图出版社2014年9月。洪烛美食书由日本青土社翻译成日文全球发行。@京东:京东价

  洪烛博客

  洪烛:原名王军,1967年生于南京,1979年进入南京梅园中学,1985年保送武汉大学,1989年分配到,现任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辑室主任。2012年入选博客十年“影响中国百名博客”。信箱 报刊选用,敬请惠寄样刊与稿酬:100125农展馆南里10号中国文联出版社王军[洪烛]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