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间和空间的交叉点上,人作为瞬息和有限的存在物,却向往着与无限,这样的矛盾导致对人生、产生有系统的反思,这便是哲学。当我捧起这本《中国哲学简史》,心中的神圣感与感油然而生。此书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哲学家冯友兰,他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让我在对哲学的学习中,不断完善,不断加深对人生真谛、追求和意义的认识。
和哲学倾向于向外看,去探究“世界是什么、物是什么”相比,中国哲学有其独特的实用价值,中国哲学更多地关注人们的内心,反复求证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具体说就是由先贤思及自身,从而约束自己,去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中国哲学简史》向我们呈现的正是这样一门哲思的学问,冯老先生在书中强调中国哲学的功用在于“提高的境界”———达到超乎的境界,获得高于价值的价值。说到哲学,很多人都觉得它离我们很远,对现实生活的帮助不大。其实不然,哲学是人类对世界总结的方式之一,自古以来,人们的生活就离不开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崇尚具体,更多地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中提出思辨。在我国古代,先人们着哲学发蒙的传统,儿童的启蒙书籍《三字经》第一句就是孟子的基本哲学思想———“人之初,性本善”,更不用说读书人反复的五经了。作为身处基层的青年干部,虽达不到满腹哲学经纶,但闲暇之余也时常哲学思想,时常静心反思,为人当真善,为官当为民,明白“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的道理,真正在思想上解决“为什么”、“当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问题,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时刻以是民为民、亲民的赤子来对待工作,始终以群众需求为行动原点,以群众满意为评判标准,以群众口碑为无上光荣。
现实生活中的“内圣外王”,虽难以做到内心高洁,完美如,也很难做到指点江山、参与国家政务,但作为沧海一粟,能坚守内心,做出符合要求的选择便是一种正确的人生追求。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大潮滚滚而来,面对拜金主义、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生活方式等消极现象,人们是该选择求真向善爱美,还是甘于的沉沦,变成上的奴隶?面对,孔子有“杀身以成仁”的哲思;面对,孟子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哲思;面对官爵,张载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开太平”的哲思;面对忧乐,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哲思,都为我们树立了的榜样。法律约束让我们心生畏戒,但更多时候还是需要我们内心的约束。体制之中,不管官大官小,都应不越红线,不触雷区,法律之下不做违法乱纪之事,努力实践“内圣外王”之道,让自己成为一个应该成为的人,一个的、纯粹的人,以有限的生命追寻思想的无限与,达到更高的境界。
中国哲学的最高理想在于人成为,实现“个人与的同一”。“对超乎现实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之一”,提高心灵的境界———获得超价值是人类的天性,是对生命意义的一种终极关切,是对、人生的一种形而上学思考。从空间上无限,从时间上,是人性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而实现这种超越的具体化,就是中国哲学所谓的“内圣外王”之道,既要内心高洁成为,又要积极从事国家事务。“内圣外王”之道,研究的不仅仅是为了寻求这种哲学的知识,而且要培养这样的品德,要求它的人用生命去实践这种哲学。但要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需要一个漫长艰苦的学习与实践历程,正如孟子所说的“,之至也”,经过持久不懈地自己,在生活体验之中,不断超越和中心,让人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事物中能够的世界。手捧这本《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的魅力直击内心,深知身为一介凡夫与圣贤差距甚远,但时常斟酌品味哲思之香着实是一种享受,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人生,顺逆皆有,我们都曾在顺境中享受阳光,也都于低谷中拼命挣扎,人生的每一步都是一笔难得的财富,“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人生不可能一直顺风,也不可能一逆雨,每段经历都有其存在的必然,短暂一生,磨砺自己,完善自身,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