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情感社区> 文章内容

中国的剩女那么多最后都嫁给了谁

※发布时间:2018-12-7 14:51:0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2016年,一部以“剩女”为主题的广告《她最后去了相亲角》。这部短片击中了无数女性的心,掀起了讨论的浪潮。因为它地展示了在中国,才貌兼备的女性仅仅因为年龄,遭受了太多的不公,被结婚的任务压得喘不过气来。

  两年过去了,剩女一词并未随着当年的讨论而退潮,反而甚嚣尘上,成为悬在空中更多女性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剩女一词为何出现,又为何长盛不衰?剩女真的如人们往常认为的那样多吗?以及,剩女们为什么不要受制于这份压力而草草步入婚姻。

  绝大多数人肯定对“剩女”一词不陌生,至少在一个月前的春节假期里没少听。父母生怕女儿被剩下,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催婚、相亲、甚至逼婚。还未进入婚姻的年轻女性对这个词的威力自然心有余悸。

  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剩女”绝不是一个褒义词,暗含了人们对适婚女性未进入婚姻的不认可,也蕴含着鼓励甚至督促她们结婚的意味。

  剩女一词在中国相当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让年轻女性担心自己嫁不出去,从而想方设法把自己尽快嫁出。《经济学人》报道称,有很多中国男性无法承担婚房而要被岳父母“”时,可选择的策略就是拖,把女朋友拖过27岁。到时候,岳父母就很担心女儿沦为剩女,短时间内找一个新的对象又不现实,他们就能伺机“拿下”。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最终都会结婚。终生未婚的男性只有3.289%,女性更少,仅有0.323%。

  如果分年龄来看,25-29岁的年轻女性中有21.62%的人未婚,而一旦过了三十岁这槛,女性的未婚率迅速降低。30-34岁的未婚女性仅占全部女性的5.35%,在35-39岁这一阶段,更是仅有1.75%。超过40岁后还能保持单身的,更是凤毛麟角。

  尽管不少女性为还未迈入婚姻的发愁,但中国的结婚率了她们很快就会被婚姻吸收。民政部发布的《2016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这年共有1142.8万对人办理结婚登记,结婚率为8.3‰。

  而且,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也由1990年时的22.02岁升至2010年时的23.89岁,这么多年来累计上升了1.87岁。所以结婚晚是大势所趋,暂时没结婚是正常现象。

  换句话说,这些所谓的“剩女”不是永远不结婚,而是暂时不结婚。在中国,她们总有一天还是会迈入婚姻的,不管她们愿意不愿意。那么,为什么这些“剩女”推迟了结婚年龄呢?

  中国人普遍认为,剩女之所以是剩女,是因为眼光太高,“不肯降低择偶标准”。但这种观点只说对了一半。

  事实上,剩女并非一群恃己傲物的怪人。她们之所以单身,既有个人意愿的考量,也受婚恋市场的影响。具体来说,有的是根本不想结婚,有的则是想结婚却找不到合适的对象。

  经济发展水平越好,女性就越有条件接受教育,选择就业。这一系列的改变带来了女性更为的经济能力,进而让她们有条件选择作“剩女”。以上海为例,这里未婚女性的数量是未婚男性的四倍。而在发展程度更高的东京,终生不婚的女性占女性总人口的19.2%。

  除开自愿单身的女性,还有些女性心向婚姻,但在梯度择偶的作用下,婚恋市场中缺乏能与她们相配的男性。

  通俗解释梯度择偶,即如果将男女由高到低排列,分别划成甲乙丙丁四个等级,女性不会找等级低于自己的男性,男性也几乎不会找等级高于自己的女性。其连线恰好构成一个梯形。

  在国家,梯度择偶表现为女性与富裕的、工作能力强的男性结婚。在西欧,丈夫一生中的总收入通常是妻子的2倍,就连性别平等水平靠前的英国,五分之四的家庭中,丈夫的收入高于妻子。

  2016年,彭博社根据美国人口统计局的数据,发现社会地位不处于最高点的女性,更倾向于找地位高于她们的男性。比如,男性执法人员的配偶大多是秘书,男性采购经理的主要婚配对象是女性中小学教师,男性装配工多与女佣和清洁工结婚。

  梯度择偶在中国同样成立。长久以来“男高女低”的婚配传统,要求女性找工作更好、收入更高、学历更漂亮的男性结婚。

  而在女性地位较低的过去,结婚是女性提高社会地位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途径。在不如今天的1990年,25岁及以上的未婚女性仅占女性总数的1.04%。大多数女性都选择早早结婚。

  然而,随着男女地位逐渐平等,女性在婚嫁市场中的地位也水涨船高。这意味着,能满足女性梯度择偶要求的男性相对不足。

  当女性不依靠男人也能活得很好时,收入足以提高她们生活水平的男性也就越来越少,择偶上符合要求的男性就愈发稀有。在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女性的工资水平也越高,对异性的收入水平的要求也越高。

  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择偶中学历与之相匹配的男性也越来越少。自1999年中国开始大学扩招以来,到2009年时,女研究生的结婚率下降了8-22个百分点, 女本科毕业生的结婚率甚至下降了28.6个百分点。

  尽管中国男多女少,但自2006年起,注册在籍的大学生中,女性的数量超过了男性。这意味着不少高学历女性“分不到”合适的男性。

  青联的调查数据显示,48%的“剩女”学历在硕士及以上,36%者收入逾越15000元。而适婚的男性中,仅有37%的人达到了硕士及以上的学历,月收入超过15000元的也不过29%。显而易见,配得上那些优质未婚女性的男性数量原本就不足。

  而且,当中国女性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她们与收入高于自己的男性结婚的可能性高出93%。如此一来,配得上高收入的高学历女性的男士更加稀少。

  更何况,优质男士还有被条件不如“剩女”的女性“瓜分”的可能。于是,那些学历高、经济条件好的女性就很难“人手一个”相匹配的丈夫。

  既然“剩女”们有各自的理由暂时不结婚,那为什么她们最后还是结了婚呢?有些人也许找到了一生挚爱,另外更多的人可能只是付出了代价。

  在中国这样的普婚型社会,尽管结婚不一定意味着幸福,但不结婚招致的社会压力一定会减少幸福。如果用钱可以减免掉剩女的压力,女性愿意每年为此支付91532元。社会的压力让将超出适婚年龄的女性陷入了被动的境地。这就是为什么在25-29岁时未婚女性的比例高达21%,但过了30岁就骤降至5%。

  30岁之所以成为一道坎的原因在于,在中国的婚配市场中,普遍认为女性超过30岁就大大贬值。为了在大限到来前尽快规避“剩女”称号带来的压力,大龄适婚女青年放弃了梯度择偶中的种种要求,只能不断降低标准,不再追求本来与自己的学历、收入、品味相般配的男士。年纪尚小的女本科生在论及配偶的学历时,均要求不能低于自己。但80%的女研究生则表示能接受学历不高于自己,不再一味强调学历上的梯度。

  可以说,剩女们为了结婚,不得不将自己“打折出售”。她们身上的闪光点被婚姻市场抹杀。比如学历,在相亲公园中,海归硕士被贬得不如专科肄业;再比如职业发展,许多男性不愿意与女性高管结婚。

  剩女们在结婚时,往往可能会对的追求,迎合丈夫。这就使得她们很容易在婚姻生活中感到沮丧。与此同时,剩女们为了尽快结婚,可能就不再死守梯度择偶的收入标准,可能会找一个经济实力并不一定满足之前期待的男人。而配偶收入是最能影响婚姻幸福感的因素。受制于配偶的经济能力,剩女的婚姻可能会陷入不幸福的境地。

  婚姻不幸福还有这更深远的影响。2003年,《生理学与行为(the journal Physiology and Behavior)》刊文指出,不幸福的婚姻是夫妻压力的主要来源。剩女委屈求全维持的婚姻很容易落入不幸福的范畴,进而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首当其冲的是心脏。2014年,一项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资助的研究发表在《健康与社会行为(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并指出,在充满紧张感的婚姻中,罹患心脏病的风险大大提高。相比没有婚姻压力的女性,婚姻不幸的女性患上心脏病的概率是前者的2.9倍。

  由于两性在处理情绪上的不同,女性倾向于长期积累压力,更容易成为不幸婚姻的者。2009年,州大学的研究者在美国心身医学协会年会上发表了一项报告称,男性和女性都是不幸婚姻的者,但是妻子比丈夫更容易患上新陈代谢综合症。这意味着,剩女在不幸福的婚姻中,更容易出现这种疾病下辖的各种健康危机: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等 。

  与此同时,剩女们委屈求全换来的婚姻还会让她们患上心理疾病。不幸的婚姻是女性患上抑郁症的重要因素,其与抑郁症的相关性与遗传因素不相上下。剩女们不断放弃合理的要求,很容易陷入不幸的泥沼,增加了患上心理疾病的风险。

  而结婚往往意味着与过往社会联系的削弱,当出现心理疾病的端倪时,女性从娘家人、朋友等处获得心理帮助的概率大大降低。长此以往,就可能陷入心理疾病的泥沼中。

  结婚是人生的大事,是否要迈进这槛,还需要慎重再慎重,自己做出不会后悔选择。现在还未找到中意对象的女性,也不要因为人们以剩女相称,就慌忙找人嫁掉。毕竟,找个人凑合一辈子,委屈的只是自己。

  [16]章逸然, 章飚, & 胡凤英. (2015). “女嫁” 还是 “男婚”——婚姻匹配的男女差异与 “剩男剩女” 的代价. 人口与经济, (5), 13-24.

  [17]董雪, & 周介吾. (2013). 沪上适婚女研究生与本科生择偶标准比对探析——基于人民公园 “相亲角” 的调查. 理论界, (4), 78-80.

  扬州发改委蒋珊照片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