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套取得收视佳绩以来,“韩流”之风在中国越吹越劲,作为韩国文化产业开的,韩剧在亚洲乃至世界地区“大行其道”,出口额连年攀升。本文以韩剧的产业化运作为切入点,重点阐释制播合一、观众参与、关照受众三方面对韩剧成功的重要意义,同时对国外电视剧在韩国的情况,以及中韩两国观众的收视需求进行简单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韩剧对国产剧发展的三点:政策扶持,产业引导;按需生产,以质取胜;产业链延伸,多样化盈利。
1998年,韩国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战略,将文化产业确定为21世纪国家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自此“韩流”在亚洲乃至世界地区“恰似你的温柔”,随风潜入,许多“哈韩族”对我们这个一海之隔的邻邦充满韩剧式的浪漫想象。电视剧作为文化产业开的,异军突起,风靡国际市场,成为韩国文化的佼佼者。近年来,韩国大力支持电视剧的国内生产和海外营销,出口额不断攀升(图1),2002——2004年海外市场销售额年平均增长率为111%,充分体现出电视剧在韩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地位。在中国,从1997年《爱情是什么》登陆央视,到《星梦奇缘》、《冬日恋歌》,再到《大长今》、《我叫金三顺》、《浪漫满屋》……十年间,韩剧以其丝丝入扣的温情,创下一个个收视奇迹。
韩剧之所以取得如此成绩,与其成熟的产业化运作分不开。在韩国,电视剧从制作到,再到出口,已经成为一项系统工程:国家对文化产业积极引导、对类型剧精心经营、对电视剧出口给予政策优惠等。
综观韩剧运作,其显著特点就是:边写边拍边播、突出编剧、重视观众。与中国“制播分离”不同,韩国实行“制播合一”,以韩国公司(KBS)、韩国文化公司(MBC)和首尔公司(SBS)三大公司为主,约有2/3的电视剧是由三大公司及其子公司自主制作,其余的电视剧一般是由公司与制作公司合作完成。而韩剧的播放情况是这样的:周一周二三家会在同一时间每天一集电视剧(月火剧),然后周三周四又换另外的一套电视剧(水木剧),接着周六周日再换一套(周末剧)。每个在同一时间播放的电视剧就形成直接竞争,只要看电视剧的观众就必须在同一时段做出惟一选择。
韩剧这种“自产自销”模式,一方面带来三大台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使得首播电视剧不存在发行和选择播放的问题,因为在制作之前就已经确定,制作和播放形成稳定关系,所以韩剧不会像中国电视剧那样每年有大量剧集卖不出去,从而投资方利益,形成良性的循环互动。一般来说,电视剧在投资拍摄之前,就已经纳入公司的年度计划之中,从表1中可以看出,韩剧每年的出品数量并不多。相比之下,2005年和2006年中国电视剧产量分别为514部和500部[1],但是有相当数量的剧集甚至没有机会与观众见面,电视剧生产供求失衡,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此外,韩国还,必须把电视剧广告40%以上的收益用来投资电视剧,实际上这也一种比较垄断的、健康的、以国家政策为支持的制播分离。在韩国,电视制作方剧本被选中以后,可以获得丰厚的制作资金,通常而言,现代剧是8——12万美金/集,其中只有10%——15%作为利润收入,大部分都将用于电视剧的制作投入。[2]
一部韩剧的筹拍周期一般为两年半左右,由或者编剧确定好选题后,导演、编剧、制片人三方共同策划剧本、选择场景,编剧全程参与制作过程。韩国的电视编剧大多是职业编剧,高水平的创作群体是韩剧频出良品的重要原因之一。剧组开机时,编剧一般只会写好1/3的剧本,至于剧情如何发展,最终拍摄多少集,要根据拍摄进度决定,观众既是电视剧生产的终点,又是起点。一方面,编剧会不断将已经写好的剧本和观众交流,及时改进,《冬季恋歌》中的男主角裴勇俊就是在观众的强烈呼吁下才逃过一劫,《美妙人生》中患白血病的小莘菲也因此保住性命;另一方面,在电视剧拍摄完成之前,已经开始在,因此观众的收视情况将决定剧集命运:收视率高,故事会继续发展;收视率低,观众反应冷淡,则会马上停拍、迅速结束。比如《女人天下》最初计划拍摄50集,因大受欢迎,最终拍摄了150集;MBC的《英雄时代》原计划拍摄100集,但收视率一直很低,在播完70集时就被提前结束。韩剧这种独特的制作方式注重观众的互动参与,同时使得剧情与现实生活结合密切,许多最新的社会事件都有可能反映在剧中,较强的现实贴近性有利于保持观众的新鲜感和参与热情,从而收视率。
通常而言,女性是电视剧的收视主体,这种目标观众定位也直接影响到韩剧的生产类型:家庭伦理剧、现代爱情剧和古装历史剧是韩剧的三大传统类型片,总体上以当代题材为主,历史题材为辅,每种类型的韩剧都有固定的戏剧元素,长期吸引着一批固定受众。三者比例大概是历史剧15%,爱情剧25~30%,家庭剧50%,韩剧的这种类型模式生产与商业化运作密切相关。一句话,广告收入需要高收视率作。在实行公营与民营二元体制的韩国,除KBS1之外,三大公司的其余频道都是以广告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其运作的根本原则就是在经营的基础上,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要想取得高收视率,就必须从观众出发,“投其所好”,制作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就电视剧而言,这三大类型片的制作比例更是与主要收视群体的性别、年龄以及韩国的社会文化密不可分。
韩剧之所以受欢迎,重要原因之一是它充分关照到电视观众的所思所想。各年龄层和不同性别的人们都可在其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和体验,如年轻女性从韩剧中感受时尚魅力;年长的人可以学到很多养生之道;男性又可在其中体验到家庭中大男子主义和父亲的权威。以在国内热播的《大长今》为例,剧中有70多道韩国宫廷御膳料理,既是一本冗长的菜谱,更是一场烹调的真人秀,精湛的厨艺,使得“长今菜谱”风靡各地,不仅如此,剧中的“食疗”更是深入。据《新华网》报道,随着《大长今》的热播,在许多地区引发了“食疗”热,许多观众越来越重视日常饮食,通过食物来调节人体功能,成为一些市民治疗、预防疾病的首选。[3]
此外,三大类型的韩剧自成风格,已形成各自固定的受众群体。年轻女性是爱情剧收视的主力军,看过韩剧的人,都对韩国现代爱情剧的“灰姑娘模式”印象深刻——出身贫困的女主角、经济条件优越的白马王子,体现出明显的平民女性视角,这种情况下,浪漫唯美的爱情剧自然可以网罗一大批年轻观众。对于中老年观众来说,家庭是他们关注的中心,韩国是一个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相融合的社会,“儒学在稳定社会秩序和家庭关系、焕发自强不息的民族和加强团体亲和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人们所的。”[4]在韩剧中,观众可以找到自己普通而真实的家庭生活场景,正是这些东方文化、家庭观念和协作意识元素深刻吸引着一大批的中老年观众。历史剧一般以宏大的叙事和厚重的历史感见长,韩国历史剧更是在这种特质之外添加了许多现代娱乐和情感因素,让观众在重读历史中体味现时文化所蕴含的诸多矛盾,可观性大大增强。
1998年,韩国的电影史上发生了著名的光头运动:为外国电影配额,韩国电影人发起大规模,不少人剃光头,韩国在极大的压力之下,继续保留配额制,为韩国电影业的发展奠定基础。电影配额制,即ScreenQuota,也被称为义务上映制度,韩国为本国电影所进行的行为,强制韩国电影院每年每个厅都必须上满146天的本土电影;所有也必须播放一定比例的国产电影。[5]
在电视节目方面,韩国也从法律上对本土节目采取措施,了最低播放比例,韩国《法》第71条:经营者在其所经营的频道的全部节目中,国内制作的节目的编排要达到总统令的一定比例以上。之所以采取这一措施,与时代背景有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美日等外国影视作品在韩国影视市场上占到60%左右的份额,对制作水平还比较低的韩国本土电视剧造成强烈冲击。
为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从宏观政策上加以,一方面也加大对电视剧制作的投资。现在三大公司的外国电视剧比例很小,使得韩流基本形成一种单向出口:当韩剧席卷亚洲,韩国式俊男靓女受到影迷、歌迷追崇时,在韩国却很难看到国外电视剧。
从艺术创作角度来讲,韩剧并不能代表电视剧艺术的高端,当韩国人习惯于这种“俊男靓女+家庭爱情”的基本模式时,必定会带来收视疲劳,若是大量引进外来电视剧,海外市场的新鲜血液无疑会对本土产业造成冲击,因此,这种政策也就不难理解。一般来讲,国外引进剧多是在台。不过近两年来的发展趋势值得注意:2006年上半年,韩国影像音响等文化信息产品的出口额达9700万美元,进口额达1.354亿美元,产生了3840万美元逆差,这是自2002年以来韩国文化产品连续保持四年顺差后第一次出现逆差。[6]如今美剧在韩国同样热播,跳蛋门事件完整照片吸引着一大批年轻观众,包括KBS等在内的地面波每到周末也会播放美剧。而实力较弱的频道为争夺观众,大量引进时下热播美剧,如《英雄》、《实习医师格蕾》、《丑女贝蒂》、《豪斯医生》、《的主妇》、《越狱》、《双面女间谍》等。
有关中国的电视节目,韩国目前可以通过收看到的4频道和9频道,此外,中-中华电视和中国电视这两家频道专门播放与中国有关的节目,《长征》、《雍正》、《乾隆大帝》、《大清御史》、《乔家大院》、《情深深雨蒙蒙》、《流星花园》、《梦里花开》等电视剧都有不错的收视表现。与地面波三大不同,韩国的电视按照频道数目进行收费,从10几个频道几千韩元到最多120个频道两三万韩元不等,因此,收视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频道的经营,几年前播放的《还珠格格》在韩国引起轰动,创下海外电视剧的收视,自此,频道对中国和的电视剧青睐有加,尤其是古装大戏广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