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最初的BBS论坛也是南京的“西祠胡同”。2019年来,我们力争为文艺影迷带了精准的选片与最大的福利,希望您能喜欢。
今晚我要推荐一位纪录片作者:魏晓波。他2004年开始拍纪录片,十五年间,他拍过二十几岁活在夹缝里的年轻人,拍过渔湾市混迹的地下摇滚乐手,也拍过中国特色的中爱国青年,以及后来将镜头对准自己,记录真实平常的私人生活。张献民老师说他是:在影像爆炸的今天,仍有可能找到自己专属的拍摄方式或风格;摄像机或镜头是一个完整表达的工具,其完整性不亚于文学;拍摄自己和家人的私事,并不一定有悖。魏晓波自创了一套拍摄自己和家人的方式,看来简单,却没有人能模仿来。9月6日-7日,我用一天半的时间全面回顾魏晓波导演的作品,并请到他亲临现场,与观众深入交流。
从“后窗看电影”到“后窗放映”,从1998年到2013年再到今天,从线上到线下,主旨未变,只是为同一个房间多开一扇新的窗子,以期使它更加明亮。“后窗放映的,发起人是卫西谛、高达、水怪和杨城,我们为艺术电影拓展影院放映空间,为青年导演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让“看电影”的意义也不仅仅在于看到电影,而是与一群人的相遇,那种通过电影完成的相识或认同,是电影给我们的珍贵馈赠之一。
魏晓波拍摄了自己生活的纪录的连续剧。他自己说:我当然可以一本正经的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去阐释、分析、读解自己的作品的意义,但作品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它比“意义”重要。
在中国,每一件热门事件都会被大范围的讨论,讨论甚至大于事件本身,很多年后,人们的思维更缜密一些,看待问题更透彻一些,“讨论”可能会变得无意义,而事件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魏晓波合着这个时代的节奏。离开家乡,就学,毕业,带个媳妇回老家让父母放心,弄个大点的房子安家,如此等等。这是第一个层面,最浅显的,听起来那么正常合理,那么正能量。
为符合这个时代的节奏,他还不断使用数码设备。以上这些,他都拍下来了。吐槽拍砖点赞,兹以为证。这也显得那么正常合理,像网络时代的模范。
合拍不一定是和谐。很多人离开家乡是爽的、没有遗憾的,回家很痛苦或者其实在给父母添堵,有学生活就是打游戏下种子,其实他们的老师也是这样过来的、有的老师就从来没有写过原创的论文,毕业就是失业、就业就是卖身,老婆总有个房子更大车子更大的闺蜜。这些,算是魏晓波纪录片的第二个层面,题材当中或题材之外的个人体验层面。
都把它拍下来,干吗?青春纪念吗?要分享给同辈吗?要分享给长辈或小辈吗?是否有深刻的历史教训或广博的地理知识?魏晓波怎么不去拍雾霾?他为何不从自己的生活中总结一些经验教训?他拍了之后为什么还要剪辑?剪了之后为什么不自己留在电脑里、还要拿出来给不明的群众看?它说明了什么?它是什么的?魏晓波为什么不能满足于观看致青春、匆匆那年、被偷走的那五年、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魏晓波为什么不能满足于刷草榴、骂大V、人人约炮、豆瓣约炮、陌陌约炮?天涯的盗墓贴、人人的情感贴、豆瓣的榜单、淘宝的鲜货、微信的鸡汤、微博的顺口溜打油诗警句,怎么就满足不了魏晓波呢?
魏晓波的纪录片可能是校园民谣和诗歌的后代。它完成着两个等价的目的:找刺激和终结无聊。拍摄是让自己与身边人的关系处在紧张状态,别人可能有超常发挥或过来砸机器,这多刺激啊。不拍,就都庸庸碌碌的。剪辑是让自己处在一个紧张状态,不断尝试做一个逻辑的我、做一个充满着感情的我、做一个有趣的我、做一个刷底线的我、做一个没有中心思想的我、做一个没有父兄的我、做一个贫困的我、做一个勤奋的我、做一个能把事情做完的我。不剪辑的日子,多么庸庸碌碌啊。
如果魏晓波这么励志、他就是钢铁的保尔 柯察金,还真有个“资产阶级小姐”冬妮娅,就是XF同学。这个人物形象,我就不罗嗦了,大家有空去看魏晓波的片。
魏晓波的纪录片,在建筑的概念上是半成品。这个,相对应的,在纪录片领域内,有大量的废墟作品,如《玉门》、《地层》;还有很多是完成的、钢筋水泥足量、质量合格的建筑物,如最近正在推出的《棉花》、《青年爱国者》。半成品这特质是比如说,魏晓波的纪录片是个过分激动的、无法完成自己的少年,撸到一半被成年人撞破了,还有更惨的,被撞破了。设想一下,奥运会宣布了要在长沙搞,、建设场馆、训练少年运动员,该嗨的都嗨了,进行到一半了,突然又不搞了,盖到一半的场馆或快要成年的少年都不知该往何处去,这效果,就是魏晓波的纪录片。
《》是豆瓣私密小组/个人日志的绝对隐私。也很可以被看作是的。有些在校大学男生曾被书商组织起来的情感隐私。
实体放映时,期待经史子集的人别看,坐不了过山车的人就算了(包括儿童和血压高)。没有女朋友的男孩慎入,有男朋友的女孩也要慎入。
奥运会前夕,劳动节,长沙,一些人了街头,举行了一场似乎没目的也没结果的暧昧的“活动”……
我2003年来到湖南,开始接触这里的摇滚乐队。2005年,我开始拍摄他们。到2009年剪辑的时候,拍到的乐队大多数都解散了。
毕业后,我和她住在一起。我(魏晓波)的脾气越来越不好,她不断的辞职和找新的工作。就是这样,吃饭,睡觉,,吵架,发呆,做梦……我把摄像机架在了角落,它记录着这一天天的生活,在可预见的未来,似乎没有任何希望。
在这个时代,新闻成为了故事,社会成为了,生活成为了交易,人成为了符号,投机成为了日常。在这些背后,是无数被忽略的大多数物,他们没有故事,没有特色,没有大灾,每天吃喝拉撒,柴米油盐,希望和失望。我希望将来的人能通过这个纪录片看到这个时代的两个小平民的真实生活,就像每个时代被忽略的人的生活。
我和谢自大学毕业后一直生活在一起。生活中虽然有很多不如意,但也这么过来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他们将面临婚姻问题。这是个非常麻烦的事。
这是我第二部自己拍自己的纪录片,它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其实,活得怎么样,只有自己知道。有些事自己不说,外人永远也不会知道。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记录下这些生活的细节,甚至是一些让我反感的细节。当然,本片也可作为研究当下一部分年轻人婚姻状况的样本。
《生活而已3》拍摄的是男女主人公在2013、2014、2015、2016、2017这几年发生的事。婚后,他们又面临一些新的问题。
大多数纪录片是以客人的视角去观察。我拍下的是客人走了之后,这个人、这个家庭的状态。我希望通过这些影像了解生活到底是怎么回事。
生于山东,现居湖南,2005年开始拍摄纪录片,代表作有《渔湾市》、《生活而已》、《生活而已2》、《生活而已3》等。
活动中使用任何自发光物品(如电脑、手机、手电等),屏摄、大声喧哗。原则上我不提倡任何干扰他人观看的行为,欢迎观众对相关行为举报,我会在核实后统一计入;
如您有特殊需求,请提前联系安排靠通道座位方便进出,迟到的观众请勿使用闪光灯,迟到 30 分钟以上入场;金木水火土查询表鄂尔多斯回收彩钢房http://1589639.shop.52bj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