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钞票2020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3527.4万吨。这是时隔20年,我省粮食产量再次突破700亿斤大关。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的重要基础,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理政的头等大事。作为西部农业大省,近年来我省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加码种粮补贴,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一方面通过推动撂荒地复耕,调整种植结构,创新种植技术,推进粮食扩面增产;另一方面依靠科技力量,改良农作物品种,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田质量,提高了粮食单产水平,目前全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已达到63%。
千年梦想,一朝梦圆。7月1日,在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总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小康是什么?每个中有不同的答案。它可能是满仓的粮食、安全的住房,可能是便利的出行、良好的生态,亦可能是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小康的模样,在今昔对比中尤为明显,在一个个数据里直观可见。
今日起,四川日报全推出“‘数’说小康 幸福”系列报道,通过在吃、穿、住、行、用等领域的数据对比,四川人民的幸福,从不同侧面刻画小康的模样。敬请垂注。
1998年,在外务工的我决定返乡承包土地种植粮食。2011年,我获得“全国种粮售粮大户”称号,2014年成立了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这几年,在惠农政策扶持下,种粮规模逐年扩大,目前合作社发展社员860名,拥有大型农机160余台(套),今年水稻种植规模已达5.2万亩,比去年多了1万多亩,农机社会化服务8万余亩。
很多人问我为啥这么爱种地?对于粮食,我始终有,因为自己经历过吃不饱饭的日子,那是一段终生难忘的记忆。
我出生于1971年,小时候家里有8口人,父母在干农活,虽然早出晚归,但全家都吃不饱饭,经常靠红苕、玉米、蔬菜充饥,有时候还要把喂牛的粗粮匀点出来当口粮。我上小学时常常没有早饭吃,每年到了七八月家里就断粮了,只有到处去借谷子。
土地承包到户后,我家平均每人分到1亩多地,家里有地了,大家干劲十足,随着粮食产量提高,终于能吃饱饭了。
1998年,我承包了30亩田种粮。当时交通不方便、水源不稳定,种田全靠人力,水稻亩产450公斤左右,小麦亩产250公斤,除去人工费,种粮基本不挣钱。现在不同了!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种粮全程机械化,成本降低,产量提升,水稻亩产可达650公斤以上,小麦亩产350公斤以上。
除了依靠科技进步,也要感谢政策支持。我给你算一笔账:今年各项农业补贴每亩比去年又增加了70多元,总计能达到300多元,每亩田一年的利润可达800多元。最近农资涨价,中央财政又下达200亿元的补贴资金,用于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
国家越来越重视粮食生产,作为一名种粮人,我深感振奋。今年1月25日,我作为全国唯一一位农民代表,在参加了由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座谈会。在会上我提出希望加大对粮食生产关键对象、关键环节、关键时节、关键模式的政策支持,得到了总理的鼓励。
当然,现在农村还面临劳动力短缺、年龄结构老化等问题,特别是丘陵山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作为一名种粮人,我感到自己的责任更重、干劲更大。
还有一个好消息!现在,我26岁的女儿也加入了种粮大军,成为一名农机操作手。一方面,她是受我的熏陶,另一方面,她也是看到咱们国家农业发展前景越来越好。未来,我将带领我的合作社,加大新模式、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与基层供销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融合发展,通过托管代耕等模式,让农民以土地、资金入股,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老话说,“人不亏地,地不亏人!”虽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但乡村振兴还在上。我相信,未来种地仍然很有前途,不,是更有前途!(四川日报全记者 史晓露 整理)